新時代的杭州交通 要從多個層面多個維度來佈局

核心提示: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、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運輸研究中心主任,Washington Yotto Ochieng(音譯華盛頓·歐強)教授,已是第八次到杭州。


面向亞太、歐洲、美非 建立全球空、海、陸運輸廊道

思考大沿海、京滬杭、滬杭昆、滬杭廣等大通道佈局

構建面向長三角、杭州灣大灣區的區域交通

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、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運輸研究中心主任,Washington Yotto Ochieng(音譯華盛頓·歐強)教授,已是第八次到杭州。

昨天,記者專訪瞭這位世界交通領域有名的權威專傢。

“我每次來都能在杭州聽到很多先進的理念,杭州這種勇於面對交通困境並考慮解決它的態度非常難得。

“我們在英國發展的是一個以市民為中心的交通導向,最終目標是完全把私人擁有的轎車淘汰,希望通過使用慢行交通,比如走路或自行車,以及自動駕駛的汽車還有其他方式的公共交通來解決出行問題。”

歐強教授認為,英國的這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交通規劃導向也適合杭州。

“杭州現在發展非常快,從交通規劃方面可以跟阿聯酋的迪拜、北歐的一些城市相類比。

“我今天聽下來,覺得杭州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量可能少瞭一點,建議要花點時間瞭解杭州人在這方面的需求是什麼樣的,再根據需求做回應性戰略的考量。

“比如西湖景區的交通擁堵問題,可以把公共交通提升到一個層次,促使大傢更多選擇走路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,從而私傢車的使用量就會下降。

“當然,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,涉及到中國的文化和觀念。我在中國發現一個有趣現象,你擁有一輛私傢車就是你社會地位的體現,從而很多人就會為瞭這個而去買車。

“我覺得要轉變大傢的觀念,別把擁有私傢車作為一種身份象征,要讓大傢認可綠色出行的理念。”

除瞭歐強教授,昨天的交通論壇,我們還邀請瞭來自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香港等地的交通專傢。杭州的交通應該如何發展如何佈局,來聽聽這些交通領域“超級大腦”的建議。

下一步杭州應謀劃大都會區的

鐵路、市域快線和城市幹線一體化

楊濤(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)

杭州這一輪城市總規編制,關於構建門戶樞紐城市,要從國際、國傢、區域、城市多個層面、多個維度來思考。

國際層面上,面向亞太、歐洲、美非,建立全球的空中、海上和陸上的運輸廊道。

國傢層面,要思考大沿海、京滬杭、滬杭昆、滬杭廣等大通道的佈局。

區域層面,要面向長三角、大灣區的建設。

城市層面上,杭州要立足於城鄉統籌、大都會區、天堂城市的建設,來思考城市佈局和交通佈局。

再從空中通道來說,應該和上海、南京、無錫、寧波等周邊國際機場一起,共同打造長三角的國際空中樞紐群,來提升杭州蕭山機場的國際地位、國際開放度、國際航線、航班、航權。

海上通道,要考慮共享寧波港、上海港、杭州港,共同成為十億以上的海上海港群。

杭州現在的城市發展在快速推進中,從西湖時代迅速走向錢塘江時代,同時又從大江東轉向大西部走廊,意味著大杭州時代真正到來。這種情況下,在市域范圍裡的多級兩網體系,包括高快速路網體系、軌道網體系和相應的樞紐體系,應該在整個市域范圍裡統籌謀劃,形成支撐大杭州空間形態的骨幹網絡。

下一步,我建議要進一步謀劃大都會區的鐵路、市域快線和城市物流車隊管理幹線一體化,這是我們這次城市總規交通編制工作的重點。最近謀劃的中軸快線,聯通蕭山機場、市中心到大西部走廊,是非常好的案例。

也就是說,我們應該形成包括高鐵、城際鐵、普鐵到城市內的市域快線、地鐵、局域線、BRT線路等在內的多層次交通網絡。

研究杭州西站的功能定位

一定要從城西如何直接對外聯系來考慮

殷廣濤(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研究分院總工)

杭州交通未來出路在哪?第一,依靠規劃的創新;第二,依靠新技術發展;第三,依靠治理方式的發展。

比如杭州機場,機場是城市群的樞紐門戶服務,咱們考慮機場規模建多少的時候,要考慮腹地是什麼,不再是單一城市,而是城市群城市。你要連接的點不僅僅是中國版圖,是全球功能節點怎麼聯系的問題。

很高興看到目前杭州在研究機場銜接的時候,把機場和都市圈的軌道網合一在考慮。我贊同這樣的方案,這是城市群的一個例子。

再比如,杭州研究杭州西站選址,不能僅僅研究其承擔區域運輸的功能,還要研究這個區域如何對外聯系,並且需要直接聯系,在這樣更廣泛更高的角度下,我們西站的功能定位才更準確。



隻有乘客對軌道交通有信心

才能保證客流量 促使軌道和物業合二為一

何傢華(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中國內地物業總經理)

香港運營軌道231公裡,一共10條線,一天850萬人次。

香港93個站點中,物業開發瞭47個站點,有住宅、酒店、公寓,當中13個項目長期持有商場。

對乘客來說,進入地鐵站是起點,出地鐵站不是終點,軌道交通無法到達每一個地方,必須有接駁交通,在設計時,交通樞紐除瞭地鐵、軌道、巴士,還有出租車,從出瞭地鐵到其他交通工具換乘的距離不能多過500米,用最短的距離達到換乘的效果。

香港站的交通樞紐,怎麼處理跟地面交通,或者說人流的關系呢?

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是,人流和車流分開。人流通過空中連廊,人從上面走,車從下面走,主幹道不會產生擁堵,但是進出也比較方便。車站和上蓋物業無縫對接,可以直接從商場到辦公樓,也可以直接到住宅。

我們希望達到最終目的是什麼?以軌道站點為核心,通過地面交通換乘,結合物業開發,來確保所有乘客出行的時間。隻有把乘客的出行時間保障瞭,固定瞭,他對軌道交通有信心瞭,客流量才能達到非常大的效果,才能最終促使軌道和物業合二為一。

西湖景區要以慢行交通為主

再增強特色遊覽交通

宋峰(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)

西湖景區的交通問題,從表象看跟城市一樣,最大的感受是堵得特別厲害。

細究原因,西湖景區近60平方公裡,管轄道路55條,總長70多公裡,控制信號燈路口20個,范圍不大,卻容納瞭三種類型交通,過境交通、景區內部交通、到發型交通。

工作日,景區以過境型交通為主,雙休日和節假日以內部交通和到發型交通為主,交通呈現區域性、時段性和集中性特征。三種類型的交通在景區內混合存在,訴求各不相同,需要分析擁堵成因,分別提出相應策略。

目前,如何改善景區交通問題,有許多觀點,如建設局部下穿隧道、堅持景區內慢行交通、增收交通擁堵費等。這些措施是否有效,還是應該回到交通運行和不同類型的訴求來評估和論證。

我認為西湖景區的交通規劃,要遵循以下規則——

第一,實現景區和城區交通統一規劃,實現兩者最佳結合。

第二,交通組織與資源價值的統一組織。在這樣高品質的特殊空間裡,在一個能象征杭州的地域空間裡,很顯然要以慢行交通為主,再增強遊覽交通的特色。但現在汽車遠端監控問題是,特色的旅遊交通、公共交通不夠發達,私傢車顯然進入景區更為便利,已成為我們的一種依賴,不但增加瞭景區負擔,很有可能也讓我們達不到理想目標的追求。

第三,完善換乘系統。此前我們佈局瞭很多旅遊集散換乘中心,但因為系統性、體系性沒有完全建成,數量和規模無法很好發揮效果。

還有一點,換乘中心在風景區外,建設和管理需要景區和城區的相互協調和優化,所以,如何真正實現綠色、一體、無縫的銜接,應該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。

長三角各城市之間有競爭

但更應該合作共享

郎益順(上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長)

長三角是我國最發達區域,可能各個城市之間有競爭,但我更希望強調的是一種合作,一種共享,我們面向全球要有足夠的體量。

比如上海,其實現在空間也是有限的,有瞭虹橋機場、浦東機場,空間也不太可能再有更多擴展。

這種情況下,杭州機場也好,南京機場也好,不單單是我們自身擔當起國際開放的責任,同時還要擔當起上海溢出的功能。

同樣道理,我們很多的中小城市,在高鐵時代到來以後,它的這種發展其實跟我們南京杭州這樣的中心城市之間,是應該很多互動的,是雙向的,應該說發展的機會是共同的。



車隊監控系統
arrow
arrow

    kse420ya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